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康拉德・布洛奇,因研究有关胆固醇与脂肪酸的生化合成的反应模型的成果,于1964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朱利安・斯温格,因研究量子电子学的贡献,于196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罗伯特・伍德华,因在实验室合成络合物的分子,于196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乔治・沃尔德,因研究视觉生物化学过程取得成果,于1967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西蒙・库兹内兹,因提出以GNP的概念,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增长变化的一种测度,于197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肯尼思・阿罗,因对总体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的研究作出了贡献,197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瓦西利・列昂杰夫,因提出用于经济的计划和预测的投入产出分析法,于197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威廉・范弗里克,因领先将量子力学的理论用于磁性的研究,于197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谢尔顿・格拉索、史替芬・温伯格,两人因用数字假说解释电磁场和弱相互作用,自然界这两种基本的力具有相同的规律,于1979年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巴鲁・贝拉塞拉夫,因发现虽然每个人的免疫枣反应基因各不相同,但人的抗病能力可以通过遗传来传递,于198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沃尔特・吉尔伯特,因创造了制备DNA的方法,于198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戴维・休贝尔、托森・韦塞韦,两人因研究视觉系统中的信息处理过程,于1981年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尼利里斯・布鲁伯根,发明了激光分光镜,使人们可以在更高的精度下研究原子,于198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卡罗・鲁比亚,发现和研究了新的逊原子粒子及其特性,于198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贝尔纳德・洛恩,因与当时苏联人叶夫根尼・卡卓夫共同创立“国际防止核战争医生联合会”,于1985年获诺贝和平奖;

杜德利・赫巴奇,因发明了使科学家能观察到分子碰撞及其生成物的技术,于1986年获诺贝化学奖;

诺尔曼・拉姆西,因研究了分离振荡场,使人们能够精确测量原子和分子的各部他之间的相互作用,于1989年与华盛顿大学的汉斯・德美尔特、联邦德国的物理学家沃夫冈・保罗三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埃利阿斯・柯雷伊,因发明了一套可让科学家以普通的化学方法制备新的复杂分子的方法,而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约瑟夫・默里,因为成功地开发了一种器官移植的前方法,与前华盛顿大学的唐纳尔・托马斯合得199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历久常新的生机所系

在世界著名学府之林中,哈佛大学算得上是一株不老松,探讨这所名牌大学长盛不衰之所系,是各国高等教育研究者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其之所以能够历久常新,与时俱进,值得各个大学借鉴。

一、革故鼎新。初建时期的哈佛学院,其规模只相当于旧中国乡间的一所村塾,如今已发展成为规模宏大、设备先进、成就卓越、影响深远的全美学府之首,这不是上帝恩赐,也不是自发而成,而是哈佛人艰苦创业,不断革故鼎新的结果。事实证明:新陈代谢,革故鼎新,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哈佛从仿效英、德到独创新制,由只学固定课程到采取自由选修制、集中和分配制、普通教育制,以致形成以普通教育为基础、以集中与分配为指导的自由选修制等等,无一不是革故鼎新的结果,时至今日仍未止步。这是一所学校欣欣向荣的生命力所在。

二、质量并重。哈佛初创时,只有教师一人,学生四名。现在,教师人数已超过两千,学生人数近两万名,数量的发展是惊人的。哈佛在发展中并未忽视质的提高,坚持质量并重。保证教育质量,除了指导思想明确以外,比较重要的措施有两条:一是充实和完善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哈佛的教学设施、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等等都是第一流的;二是重视人的素质,教师要严选,学生要精挑。对于学生的录取,哈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