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当年文坛巨子是怎样留学的
来源: 点击数: 录入时间:07-12-10 10:02:16

  20世纪上半期,不少中国现当代文坛巨子负笈海外,经历欧风美雨的洗礼,汲取西洋文化之精粹,融会中国文化之传统,终成就一生的名作。年轻时的他们,在异乡求学打拼,始于个人兴趣,追逐自我梦想。与今日留学之风相比照,其大相径庭之处,值得细细玩味。本文摘录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萧乾:世界舞台上的幸运儿

  那是个青春的时代,那是个神童的时代,那时的文人上五十就被称为“某老”(现在称作中青年)。那时后来在文学史上留下赫赫名声的北新书局,有个十七岁的蒙族送货小伙计,见多了文化人,就动手编编抄抄。他到北大图书馆,一字字抄下刚去世的徐志摩译的曼殊菲尔小说。如此精读,自有心得,于是自己也动手写小说。二十岁成为京派文学新秀,得到机会就读于辅仁与燕京英文系,二十五岁主编名重一时的《大公报》副刊,评定了中国第一次文学大奖,而且目光奇准―――诗何其芳、小说卢焚、戏剧曹禺。不久,他自己的长篇《梦之谷》又得文坛激赏。

  萧乾的一切,都来得那么早,在他那么年轻的时候。如果他是书香门第精心栽培,倒也罢了,他却是北京东直门一个蒙族守门人的遗腹子,靠母亲洗衣编织,自己送报送奶做学徒,初中毕业就得自己谋生。

  伦敦大学东方学院(SOAS)中国部,本世纪有不少文化名人任过教。萧乾来到东方学院时,年龄尚未三十,已经是中国文化界名人。在这群星中,光彩不让前贤。

  1939年,萧乾在香港遇到后来成为著名藏学家的于道泉。于当时任教于伦敦东方学院,因故不能再去,推荐萧去伦敦接任。当时二战正要爆发,《大公报》社长胡霖趁此机会委萧乾为该报驻欧记者。于是萧乾成为二次大战中唯一直接报道欧洲战事的中国记者:英国议会关于滇缅公路的辩论、敦刻尔克大撤退、伦敦大空袭(萧乾自己差点被炸死)、英德大空战、V-2飞弹……此后又是给中国读者好消息的信使:诺曼底登陆、强渡莱茵河、进攻柏林、联合国成立、波茨坦会议、纽伦堡审判―――每件大事,都被他赶上了。由此,《大公报》名声大振,萧乾也创造了长篇国际报告文学这个中国文学新体裁样式。

  以上种种,是萧乾的运气,恰逢其时其地,但萧乾来英也真是赶上了时候―――西方人对中国最“善意”的时候。作为盟国文化界的代表,出版社约他写了四本英文书,电影公司约写剧本:当时BBC远东部长,正是《1984》的作者奥威尔(George Owell),约他每周广播一次;作为文化界“援华会”(China Campaign Committee)的贵客,周游英国演说,又成为威尔士(H.G.Wells)等大作家的座上宾;诺曼底登陆后,作为战地记者,又与海明威、威尔逊(Edmond Wilson)、萨拉扬(Sarayan)等,同行于进军行列。

  萧乾描写过一桩趣事:在伦敦公共汽车上,邻座发现他是中国人,大声问好,萧乾谢了他。全车听到此人为中国欢呼,都鼓起掌来,萧乾再次起身答谢。这个邻座大概喝醉了,继续发表感谢中国的演说,弄得萧乾恨不得汽车赶快到站。此种民众自发好感,有哪个旅居西方者再有机会享受?

  1940年,席卷欧洲的德军有入侵英国的势态,伦敦的外国居民,男性晚八时后上街为违法,萧乾也不例外,正好闭门读书。其间他啃下的书包括赛过天书的《尤利西斯》。1942年东方学院为避轰炸搬到剑桥(当时英德交战双方有个约定,互不炸两座大学城:德国不炸牛津、剑桥,英国不炸海德堡、图宾根),萧乾就进入剑桥读硕士学位。为作“英国心理派作家”论文,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丈夫列奥纳德・伍尔夫(Leonard Woolf)让萧乾直接翻阅抄录她的日记,而福斯特成了萧乾的忘年交―――大作家直接指导写自己的论文,今天哪个学生有如此荣幸?论文尚未写完,《大公报》就要他火急赶往欧陆战场。

  1949年,萧乾谢绝剑桥大学中国现代文学教授职位,回到北京,参加祖国建设。
 
 
责任编辑:doris 文章作者:

 
  相关新闻
 
 
  在线答疑(请您尽量将问题表达详细明确,以确保我们能够为您提供正确的建议及答复)
 
  合作伙伴: 投资移民 | 商业移民 | 加拿大移民 | 网站推广 | SEO | Java | 租车 | 上海租车 | 上海汽车租赁 | 汽车租赁 | 上海租车 | 上海租车 | 汽车租赁 | 北京欢乐谷门票 | SEO | 租车
版权所有 北京威久留学专家 电话 :010-68946699 传真:010-62648687
地址: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2号和盛嘉业大厦12A层
E-mail:info@wiseway.com.cn
教外综资认字[2000] 174 号
京ICP备05051623号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