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全球兴起了学中文热,(见《全球汉语热催生网络中文教育》),目前海外有超过3000万人在学习汉语,到2010年将达到1亿人。顺应这一热潮,中国从2004年开始在海外设立了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目前,已在6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10所孔子学院。
与上面新闻可以比照的是人所共知的另一则新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短暂的访华日程中,安排了“自选动作”――到曲阜孔庙拜孔。据说拜孔并能熟练地引用孔子的话,在日本的官员中不是罕见的。尊孔,必然对汉语汉字有着起码的认识。日本的官员签字一般用毛笔,字要写得看得过去,字是人的脸面。日本的汉字书法是有一定实力的,以至于日本有的人说汉字书法起源于中国,但日本是现今的书法大国云云,中国书法界对这个话是很反对的、坚决不承认的。福田康夫访华拜孔,从另一个侧面能让人感觉出全球中文热的某些深层的原因。
韩国虽然时不时地有小学者、小教授弄个娱乐性的研究成果,在网络这个食人鱼群式的氛围里热闹一下子,但韩国人对汉语的重视是一贯的、也是在加强的。儒家文化对韩国的影响是很大的。人家学习儒家,怎么没让儒家阻挡自己的现代化进程?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越南近年来有学者呼吁,让越南恢复以前的以汉语为体系的语言文字模式,因为自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越南放弃汉语体系转向拉丁语系后,越南的语言一直不成熟,造成许多问题,也面临许多新问题――我记得不准确,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吧。
中文热是必然的,导致这个热的最大动力当然不是中文本身的属性如何优越和先进,主要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准确地说是经济实力的增强导致许多人需要和中国人交往。中文的优越和先进性对一般学习中文的人来说,还远远认识不到。要不,在中国经济落后的时期,中文还是中文,怎么没热起来?
不管出于什么原初的动机,中文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运用已经是个可以预见的趋势了。问题是,随之而来的一个老问题又摆在中国人的面前,即当代中国人自己的中文水平普遍是很低的,即便是就读书人来说,其中文的修养很单薄、运用中文的能力很低是事实。不但如此,中国人自己还强硬地抵抗自己的传统中文,所谓“国学”刚刚才热起来,就有学者拼命骂,眼睛只盯着国学的缺点和劣势,根本看不到它的优势。我说过,其实没必要对所谓“国学”的影响力有太高的估计,要在当今人的思想底子上烙上国学的思想烙印,是很不容易的。有些人担心国学会培养出许多食古不化的人,这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你以为食古不化是那么容易培养成的?再说,世界上有什么学问是只有好处没有负面效应的?
因此,不说学国学,说学国学就争论不休。说学古汉语、文言文。所谓国学是通过古汉语承载的,因此学国学对当今人来说,更多地是学习和继承古汉语的精神、领略古汉语的魅力。古汉语的独特程式化、符号化的精神,是现代汉语所缺乏的,古汉语的超稳定性、节俭和灵活自由性,是现代汉语无法比拟的。创造新的汉语,必须好好地学习和继承古汉语的优越的、节省的、传神的种种优势,不是让人人嘴里操着古汉语交流。现代人粗卑无文,就是文化的断裂导致的对古代文化的冷落和漠视造成的。
中国的许多好东西,被外国人学去,经过他们的再改造和再升级,变成了更好的东西。汉语会不会这样?很难说。有个有趣的现象:中国人演讲、写作等等,喜欢引用外国人的话,外国的许多人喜欢引用中国古人比如孔子、老子的话。果真如报道所说,随着全球中文热,外国人会越来越多地钻研到中文的更深层去,而中国人由于自己对自己文化的无知、回避和深深的偏见、自卑和妄自菲薄,也许会被隔离在汉语精神的浅层。礼失求诸野的事儿已经不新鲜了。其实,世界上凡是称得上好东西的,都不会坚贞地固守在它的原生地,原生地生产,被别人模仿学了去,只能说明别人更聪明、更开放。保守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人常常轻易批评谁保守,简直就是轻易地夸奖谁,保守要有保守的能力和本钱。
在全球化的中文热中,中国人无论如何,都应该掌握最好的汉语、站在汉语的最高峰上。但是,如果还是现在这样的文化氛围、教育模式,我看够呛。